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是我校设立时间最早、办学规模最大、整体实力最强的学校之一。学校师资队伍群英荟萃,学科建设成绩显著,教学科研硕果累累,各类英才桃李天下。学校拥有众多知名学者、国家级科研平台和教学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经验成熟,教学成果显著;一些研究领域达到国际水平,科研实力雄厚。
先进的培养模式:拥有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人才培养试点班,通信工程专业“全英文教学试点班”和轨道 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培养模式,经验成熟。
一流的教学环境:拥有国家级教学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等教学实践平台。
一流的专业建设:通信工程、自动化(含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信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获批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本科专业;通信工程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通信工程和自动化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通过IEEE专业认证专家评估。
雄厚的科研实力: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认证认可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年均科研经费过亿元。
知名学者 | 中国科学校院士:简水生 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张宏科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均宏、董海荣 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陈后金、闻映红、艾渤、董海荣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均宏、裴丽、艾渤、董海荣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张宏科、唐涛、王均宏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艾渤、董海荣、李雨键、何睿斯 创新人才推荐计划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闻映红、艾渤、董海荣 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杨冬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王均宏、唐涛、陈后金、裴丽、宁提纲、艾渤、董海荣、赵军辉、吴昊、王目光 |
名师 | 国家级教学名师:陈后金 北京市教学名师:陈后金、侯建军、刘颖、戴胜华、胡健、郭宇春、陶丹 |
荣誉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未来互联网络体系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面向高速铁路控制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张宏科教授团队 |
教师职称 | 教职工总数274人;其中教授80人,副教授1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93.3%。 |
学校现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2个国家级二级重点学科,分别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是优势学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是特色学科,基础学科有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各本科专业。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在参评的74所高校中位列第8,“交通运输工程”在参评的25所高校中位列第3。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均评估为A-类(5%-10%)。
学校实验室设备先进、环境优良,能够充分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现拥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轨道交通通信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yb体育-yb体育——郑州铁路局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教学与实践平台;拥有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yb体育-yb体育电磁兼容国家认可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认可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近年来,学校先后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英国拉夫堡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国里昂工学校,瑞典皇家理工学校、美国南加州大学、中瑞典大学等十余所国外大学建立了多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2+2”、 “3+1+1”以及短期学习的模式进行联合培养。每年派出几十名本科生前往国内外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和交换学习。
2019年参加各类国际交流的学生达34人,其中短期交换学习 17人,联合培养 17人。
序号 | 合作项目 | 人数 |
1 | 2019年台湾交换项目 | 2 |
2 | 新加坡国立大学 | 7 |
3 | 英国拉夫堡项目 | 1 |
4 | 瑞典皇家工学校3+2联合培养项目 | 3 |
5 | 美国南加州大学4+2项目 | 3 |
6 | 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3+1+1项目 | 1 |
7 | 英国伯明翰大学3+1+1本科联合培养项目 | 1 |
8 | 比利时鲁汶大学联合培养项目 | 1 |
9 | 牛津剑桥暑期项目 | 5 |
10 | 其他暑期及寒假游学项目 | 10 |
试点班
全英文教学试点班
选拔条件 | 面向本院2020级新生选拔,学生自愿报名、择优录取;不符合转专业条件的学生不能报名。 |
选拔方式 | 入学报到后辅导员发放申请表,学校在学生入学一周内组织选拔。 |
选拔人数 | 约30人 |
对应专业 | 通信工程 |
优势特色 | 全英文教学试点班的核心课程全部采用全英语教学,并聘请国外高校教师参与授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大部分学生选择出国深造,也能在电信行业的外企从事通信信息的相关工作。 |
电子信息类(通信与控制)专业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科研平台、供学生学习的国家级教学实验平台等优质资源,秉承交大“知行”校训,因材施教,建立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人才培养试点班、通信工程全英文教学试点班等特色班。
招生专业(类) | 专业分 流时间 | 科 类 | 包含专业 | 所授学位 |
电子信息类 (通信与控制) | 一年级 第二学期 | 理 工 | 通信工程 | 工学学士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 工学学士 | |||
自动化 | 工学学士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工学学士 | |||
信息工程 | 工学学士 | |||
智能装备与系统 | 工学学士 |
1.通信工程
专业历经百年,2007年获教育部批准为全国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 试点”,2016年、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7年在双一流评估中获评A级学科。2019年被评为国家一流专业。本专业建设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多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和产学研实践基地;形成了全光网络、宽带移动通信、信息网络和信息安全四个方向的专业特色课程群;以学生为中心,设有拔尖人才培养试点班和全英文教学试点班;设立科研导师和学业导师,支持个性化人才培养。
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定位于“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不断提高国际知名度;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公共通信和轨道交通专用通信领域胜任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电路、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通信网理论基础、无线通信基础、互联网原理与技术、光波技术基础。
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涉及通信运营商、现代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电子信息类科研院所、高新技术科技产业公司、企事业单位等,2019年就业率为98.6%,学生毕业后可报考通信与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研究生。本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条件,2019年深造率为72.82%。
通信工程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毕业人数 | 314 | 307 | 287 |
上研人数(保+考) | 153 | 164 | 140 |
留学人数 | 58 | 47 | 69 |
就业率(%) | 99.36 | 99.02 | 98.6 |
深造率(%) | 67.2 | 68.73 | 72.82 |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yb体育-yb体育、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校大学 | ||
近3年留学校校示例 | 明尼苏达大学、纽约大学、布里斯托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密苏里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 | ||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 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交大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车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本专业历史悠久,依托“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国家级重点学科、“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拥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0年进入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并通过首批验收,2017年与自动化专业一块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同时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大批杰出人才,居国内同类专业领先地位。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优秀品德,掌握扎实的自动化基础理论和信号专业知识,具有良好工程素质、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能力、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适应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够在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等相关领域胜任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电路、信号与系统、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兼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控原理和现代控制理论、可靠性与安全性、列车运行控制技术、车站信号自动控制、高级程序设计训练、DSP/嵌入式/EDA设计、前沿技术等。
本专业的就业去向主要涉及全国各大铁路局、通信信号公司、地铁运营公司、信号类生产企业与技术研发单位、高新技术科技产业公司、企事业单位等。优秀学生直接保送进入硕士阶段培养,学生亦可报考相关专业研究生。2019年就业率为99.28%,深造率为72.46%。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毕业人数 | 133 | 144 | 138 |
上研人数(保+考) | 73 | 87 | 65 |
留学人数 | 7 | 6 | 35 |
就业率(%) | 100 | 100 | 99.28 |
深造率(%) | 60.15 | 64.58 | 72.46 |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yb体育-yb体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 ||
近3年留学校校示例 | 明尼苏达大学、兰卡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南加州大学、京都大学 | ||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 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车集团公司、北京交大思诺科技有限公司、交大微联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
本专业已有五十余年历史,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于2017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聚焦自动化新技术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开展人工智能无人自治系统研究与工程应用,研究无人机应用、无人驾驶技术以及先进测控技术,本专业依托最新建设的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及研究团队,服务国家自动化领域新技术需求,与行业多家现代化企业保持紧密的科研和实践合作关系。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自动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够在现代工业自动化、信息物理系统应用、智能交通系统、自动检测与仪器仪表等领域胜任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兼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运筹学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现代交通控制系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人工智能、信息物理系统。
本专业就业去向主要涉及铁路总公司及其下属单位、通信信号公司、地铁运营公司、自动控制类先进设备制造企业、先进技术研发科研院所、高新技术科技产业公司、企事业单位等。优秀学生直接保送进入硕士阶段培养,学生亦可报考相关专业研究生,2019年就业率为96.3%,深造率为59.26%。
自动化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毕业人数 | 36 | 27 | 27 |
上研人数(保+考) | 8 | 11 | 10 |
留学人数 | 9 | 3 | 6 |
就业率(%) | 100 | 100 | 96.3 |
深造率(%) | 47.22 | 51.85 | 59.26 |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yb体育-yb体育、电子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 ||
近3年留学校校示例 | 哥伦比亚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密苏里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 | ||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 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交大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交大微联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车集团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立于2001年,涉及集成电路设计与微纳传感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两个研究方向,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本专业教学、科研实力雄厚,拥有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知名教授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教学平台。本专业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32名,同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本专业培养具备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电子信息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工程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善于合作与表达,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在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胜任研究、设计、制造、运营、管理等工作并可持续发展的精英人才。
(3)核心课程
电路、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微电子器件与技术基础、微波技术基础、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天线原理与设计、光波技术基础等。
本专业的就业去向主要在电子信息类高科技行业诸如信息、计算机、通信、控制、生物医学仪器等领域进行研究、开发及技术管理等工作。毕业生亦可报考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的研究生。2019年就业率为98.75%,深造率为40%。
电子科学与技术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毕业人数 | 69 | 73 | 80 |
上研人数(保+考) | 36 | 24 | 25 |
留学人数 | 8 | 4 | 7 |
就业率(%) | 100 | 98.63 | 98.75 |
深造率(%) | 63.77 | 38.36 | 40 |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 yb体育-yb体育、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校大学 | ||
近3年留学校校示例 | 明尼苏达大学、兰卡斯特大学、法国里昂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拉夫堡大学、南卫理工大学 | ||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 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地铁、北京交大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交大微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专业创建于1988年,依托双一流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等知名教授,以及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师资力量雄厚。建设有多个国家级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以及校企共建实践培养基地,教学资源丰富。本专业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其突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安全等新兴产业的交叉与融合。
本专业旨在满足信息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为宗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精神与创新意识,能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安全领域胜任研究、设计、应用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3)核心课程
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基础、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物联网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基础、计算机视觉、信息安全理论基础、信息系统安全及应用、网络攻防技术及应用、搜索引擎与社会媒体安全计算
毕业生可在人工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大数据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系统设计、应用管理、集成及制造等方面工作,就职单位如电子信息类科研院所、高新技术科技产业公司、企事业单位等。该专业暂无毕业生。
(1)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2020年2月教育部批准新增的本科专业,该专业为满足国家发展智能制造需求而设立,专业定位为培养国家现代制造业迫切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使人才具备复杂控制、智能感知、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及优化决策方面的理论基础,能够设计、研制智能装备系统,从而服务我国现代制造业和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智能装备系统设计理论体系和专业知识,学习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控制与优化及装备研发制造所需的硬件及系统设计技术,训练学生装备系统研发工程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所需的研究、设计、制造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3)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兼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运筹学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智能装备设计、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无人自主系统。
毕业生可在智能制造领域、智能交通领域、消费类电子领域、航空航天以及其他工业领域就职,就业单位如制造业相关科研院所、高新技术科技公司、企事业单位及高科技工业制造企业等。该专业暂无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