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专业:机械类(智能制造与智能装备);机械电子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学校网址:http://mece.bjtu.edu.cn/
招生专业咨询电话:010-51688294
招生专业咨询QQ群:1070937544
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校源于1958年铁道机械系,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学校秉承严谨治学、诚朴务实的优良传统,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进科技创新、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大机械学科,2014年机械等相关学科于进入QS世界大学顶尖学科,为我校最早进入该排行榜的学科之一。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以雄厚的学科实力和坚实的人才培养平台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机电类优秀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近年来紧密结合智能制造、交通强国国家战略,开展新工科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培养满足新时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机械大类人才。
师资力量雄厚: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1人、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授49人,副教授64人,博士生导师72人,硕士生导师118人。
专业建设突出:紧密结合智能制造与智能装备国家战略方向开展专业建设。2019年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专业获评首批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车辆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专业通过国际互认的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实践平台坚实:建有国家级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北京市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和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学科体系健全:拥有机械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四个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为学生深造提供平台。
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省部级平台4个,年均科研经费过亿,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目、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60余项,科研成果对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知名学者 | 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曾广商、翁宇庆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任尊松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李德才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7人:张鹏、李国岫、姚燕安、余祖俊、张朝辉、朱力强、郭盛 国防科技人才计划1人:姚燕安 |
专家名师 | 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 校级教学名师3人 宝钢教育优秀教师1人 |
荣誉团队 | 北京市教学优秀团队1个 教育部教学研究团队1个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 |
师资结构 | 师资总人数223人 教授49人,副教授64人,高级工程师7人 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89.2% |
创新实践能力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学校依托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10项国家级大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本科生科研导师计划,投入专项经费,四年不断线进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覆盖率达85%。对在创新实践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免试推荐研究生奖励加分政策。2019年我院学生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达109项,其中国家级15项,北京市级28项,校级66项。
学校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拓宽学生国际交流培养途径,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目前在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已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校、英国伯明翰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校和比利时鲁汶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每年互派师生进行交流,签订了“3+1”、“2+2”等多种学生培养模式,建立了多方面的学生联合培养、短期交换以及学术交流与合作。2014年开始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联合开展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入伍伦贡大学国际领先的机械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国际化工程人才。
招生专业(类) | 专业分流时间 | 科类 | 所含专业 | 授予学位 |
机械类(智能制造与智能装备) | 一年级第二学期 | 理工 | 机械工程 | 工学学士 |
理工 | 车辆工程 | 工学学士 | ||
理工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工学学士 | ||
理工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工学学士 | ||
理工 | 工业工程 | 工学学士 |
机械工程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三次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2018年QS世界顶尖学科排名205,2019年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聚焦未来智能制造产业需求,以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机器人设计、制造为主线,通过培养方案国际化、育人模式协同化、实践环节融合化推进新工科建设,构建了机、电、控、信息多学科融合课程体系;依托一流师资队伍、国家级实验中心和机器人及先进制造学科优势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智能制造领域高新技术人才。
培养面向未来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具有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和机械设计、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应用等多学科领域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及人文素养,能够在智能机器和智能制造等领域从事设计开发、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自动控制原理、现代制造技术基础、人工智能及应用、微处理器及嵌入式系统应用、智能机电系统设计、机器人学基础、机器人感知与控制、机器人系统综合实践、数字化制造技术、先进制造装备与系统、智能制造系统综合实践。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多在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制造、工程等领域从事智能产品设计开发、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或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深造率持续增加。
机械工程 | 2017年 | 2018年 | 2019 |
毕业人数 | 120 | 108 | 107 |
上研人数(保+考) | 32 | 35 | 34 |
留学人数 | 11 | 17 | 18 |
就业率(%) | 99.17 | 98.15 | 99.07 |
深造率(%) | 35.83 | 48.15 | 48.6 |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 yb体育-yb体育、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校、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科技大学 | ||
近3年留学校校示例 | 麻省理工学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剑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东京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悉尼大学 | ||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汽大众、北京地铁、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长春、青岛四方)、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上海、广州铁路局) |
车辆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以高速列车的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运维为主线,注重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与我国高速列车著名制造企业共同建设有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拥有结构强度检测国家认可实验室,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先后获国家“万人计划”、茅以升科学技术奖、詹天佑铁道奖、火车头奖章、北京市教学名师等荣誉。为我国高铁培养了大批优秀设计者和管理人才,如CRH380A和CR400AF动车组总体设计师、国家铁路局局长、动车组检修基地主任等。
本专业旨在培养面向轨道交通未来、服务国家高铁战略、引领轨道车辆行业发展的具有轨道交通大工程背景,掌握智能设计、智能制造理论和轨道车辆工程领域专门知识,能够解决轨道车辆系统设计、制造和运用复杂工程问题,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自动控制原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轨道车辆工程、轨道车辆设计、轨道车辆制造、轨道车辆传动与控制、轨道车辆智能运维等。
本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8.6%,平均深造率为56.62%。毕业生可在机车车辆生产企业、科研院所、设计院、铁路局集团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公司、政府交通管理部门等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车辆工程 | 2017 | 2018 | 2019 |
毕业人数 | 54 | 92 | 85 |
上研人数 | 29 | 42 | 49 |
留学人数 | 2 | 3 | 5 |
就业率(%) | 98.18 | 100 | 97.6 |
深造率(%) | 57.41 | 48.91 | 63.53 |
近3年上研院校 | yb体育-yb体育、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 ||
近3年留学校校 | 美国密西根大学、奥克兰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德累斯顿大学、莱比锡大学、法国Insa-lyon大学 | ||
近3年就业单位 | 北京铁路集团公司、上海铁路集团公司、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北京市铁道运营有限公司、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19年获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三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面向工业4.0、智能制造,构建机械、电子、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感知与控制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专业具有院士、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引领的学科方向,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联合”模式,构建“项目研究、学科竞赛、综合实践、本科生导师计划”多环节四年不断线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物联网等行业培养从事智能装备与智能测控系统研发、设计、制造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掌握机械、电子、控制、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多学科交叉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服务国家智能制造与工业4.0,能够在轨道交通等行业从事智能装备与智能测控系统研发、设计、制造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
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处理器及嵌入式系统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机器人技术基础、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测控系统设计、Python编程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及应用、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工业物联网。
本专业近三年平均就业率99.30%,平均深造率53.47%,毕业生深受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物联网等各行业的欢迎,可在智能装备、智能测控系统、智能感知仪器、物联网产品等领域从事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及管理等工作。
测控技术与仪器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毕业人数 | 56 | 33 | 55 |
上研人数(保+考) | 25 | 17 | 24 |
留学人数 | 4 | 2 | 5 |
就业率(%) | 100 | 100 | 98.18 |
深造率(%) | 51.79 | 57.58 | 52.72 |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 yb体育-yb体育、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 ||
近3年留学校校示例 | 加州理工大学、普渡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校、亚琛工业大学、德累斯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 | ||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 中科院自动化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车集团、北京地铁运营公司、通信信号设计院 |
本专业瞄准国家重点发展需求,以交通领域的新能源利用、先进动力系统及其智能化控制为专业特色,培养能够从事新能源、智能车辆、先进车用动力、航空航天动力等相关领域的设计、研发、规划、运营、制造和技术管理的专业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汽车行业及航空航天领域的工程设计类工作,也可在高校、科研院所从事能量转换过程中的学术和理论研究类工作,在交通和能源两大国家战略背景下,就业岗位需求量大。师资力量雄厚,由9名教授及13名副教授为核心的导师团队,实现对全部本科生的一对一导师制管理。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掌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转换及综合利用基础理论,以及先进动力系统及新能源汽车专业知识,具备机械、电子、热学、控制、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体系,具有车辆、动力机械、航空航天等多领域知识及应用视野,具备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表达能力,能够从事新能源汽车与动力工程领域技术开发、应用研究以及技术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
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氢能与可再生能源、车用动力系统、汽车理论、智能车辆及控制。
毕业后可继续深造,也可从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电力系统、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智能车辆等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及管理工作,或进入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及事业单位从事研究工作。近年来,本专业就业率保持在98.3%以上。
能源与动力工程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毕业人数 | 63 | 27 | 27 |
上研人数(保+考) | 25 | 6 | 6 |
留学人数 | 2 | 1 | 3 |
就业率(%) | 98.41 | 100 | 96 |
深造率(%) | 42.86 | 25.93 | 33.3 |
近3年读研院校示例 | yb体育-yb体育、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近3年留学校校示例 | 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美国南加州大学 | ||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 北京汽车集团、上海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潍柴动力、中国重汽、中建重工、深圳电力、成都铁路局、广州地铁总公司、中车集团、上海铁路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
(1)专业特色
工业工程是工程、信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面向智能制造和服务,致力于提升制造和服务系统的最优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赋能企业智能化转型,助力产业提质、增效、降成本;专业依托“国家级国际化创业型工程与管理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产学合作、‘做中学’与国际化”为人才教育理念,培养面向智能制造和服务系统设计与管理的技术管理复合人才;毕业生不仅就业于工业企业,而且广泛就业于金融、互联网、物流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等。
(2)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系统掌握自然科学、系统科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处理等前沿技术知识以及工业工程领域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终身学习、团队合作与沟通等可持续发展潜能及素质;具备从事智能制造和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与咨询能力,并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能够发挥核心作用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
(3)核心课程
智慧精益工厂规划与设计、人因工程、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智慧物流与设施规划、应用统计与质量管理、智能制造系统、生产计划与控制、机器学习与Python编程、高级统计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智慧供应链、智能运维与健康管理。
(4)升学就业
本专业人才培养适应和满足未来制造业对智能制造系统人才的新需求,毕业生供不应求,近三年平均就业率97.5%,平均深造率为64.2%。毕业生适合在制造业、金融业、医疗服务业以及互联网等行业,从事智能制造和服务系统的设计、运行和咨询顾问的工作。
工业工程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毕业人数 | 22 | 11 | 32 |
上研人数(保+考) | 9 | 6 | 12 |
留学人数 | 3 | 3 | 6 |
就业率(%) | 95.5 | 100 | 96.9 |
深造率(%) | 54.55 | 81.82 | 56.25 |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 yb体育-yb体育、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校大学 | ||
近3年留学校校示例 | 普渡大学、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德州农工大学、南加州大学、法国Insa-lyon大学 | ||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 中国中车、北京铁路局、京东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汉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